乡土蒲织变身高端灯饰。
近日,记者到素有“蒲织之乡”美誉的雷州沈塘镇采访了解获悉,该镇引进企业开发出以蒲草为原料的灯饰产品,产品远销欧美,年产值达千万元。
蒲草灯饰颇具地域特色。
工人正在编制蒲草工艺品。
乡土蒲织变身高端灯饰。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草。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在古诗词中,蒲草因其柔韧难断的特性,被诗人用以比喻忠贞不渝的爱情。生活在雷州半岛的先民也发现了蒲草的这一特点,将其加工编织成席、筐、箩等生活日用品。
沈塘镇后山村种植的蒲草如绿色的毛毯。
沈塘蒲织是红土地上薪火相传的民俗传统技艺,2012年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雷州半岛先民就地取材,将蒲草收集起来,经选草、晾晒、压扁、编织、修整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产品。据介绍,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对沈塘蒲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元代引种高产“大籽草”获得成功,更为沈塘蒲织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明清两代,蒲织品已成为雷州大宗出口货物。20世纪30年代,沈塘蒲织业达到全盛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沈塘蒲织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草席、草袋、提篮、草帽、草扇等近2000万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品味的提升,蒲织不断融入设计美学,蒲织手提包、钥匙扣、收纳盒等产品美观精致,又兼具实用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传承和发展沈塘蒲织,做大做强沈塘蒲织品牌,2021年,沈塘镇党委、政府投资500万元,在后山村建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集蒲织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蒲草文化产业基地,并引进广东华蒲灯饰有限公司。乡土气息浓厚的蒲织产品,经设计、改造,推陈出新,变成一件件新颖别致的灯饰,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透露出朴实自然的风味。蒲织灯饰畅销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每年为后山村增加6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解决周边千余名群众及残疾人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