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备受关注的徐闻县角尾乡港门中桥建成通车,并正式更名为“南沙桥”,当地群众喜上眉梢,纷纷“点赞”。(1月26日《湛江日报》)
一座“小桥”通车,却引来了多方关注,市民网友更是赞口不绝,这是为何?这座桥,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角尾乡,是周边9个自然村渔民出海作业的必经之路。过去,这座“小桥”因年久失修、底基沙土松软、桥面狭窄成为“出行难”的代名词。改建后,桥宽8米、长约45米,又因广州市南沙区派驻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帮镇扶村工作队筹得395万元资金支持建设,更名“南沙桥”,成为广湛共架“连心桥”的见证。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桥在通车之前,就已“名声在外”——1月21日下午,广东人大代表工作优秀案例暨“数字人大”上线发布会召开,为全省人大代表工作优秀案例授牌。其中,由湛江市人大常委会报送的《关于解决角尾乡沿海渔民出海难问题的建议》获评全省2023年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10个优秀案例之一。解决角尾乡沿海渔民出海难问题的南沙桥,成了湛江推动代表建议从“纸上”落到“地上”的鲜活实践。
“代表建议”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表现形式。角尾乡沿海渔民出海难问题之所以能得到充分重视,代表建议起到了重要作用。2023年,省人大代表、国家电投集团徐闻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运营中心主任助理高立瑜提出《关于解决角尾乡沿海渔民出海难问题的建议》。据报道,这份建议“引起了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建议交给湛江市政府承办后,从代表建议的领办、督办到代表建议的答复反馈,湛江在探索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闭环”办理模式。其中,最为亮眼的正是“地上—纸上—地上”的转化过程。
代表建议的形成,是从“地上”到“纸上”的过程。代表建议的高质量决定着落实办理的高质量。建议要实现高质量,与代表有没有俯下身子做调研、全心全意听民声、认真思考提建议密切相关。直白地说,就是看这份建议够不够“接地气”。《关于解决角尾乡沿海渔民出海难问题的建议》的提出,可以说是真正“提到了点上”。代表走进田间地头、到了选民身边,通过深入调研、“望闻问切”,从而综合“诊断”,写到“纸上”。这样的建议,是真正代表了选民心声的。
代表建议的办理,是从“纸上”到“地上”的过程。《关于解决角尾乡沿海渔民出海难问题的建议》的办理,可圈可点。首先,高度重视。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领办,多次实地调研督办,把办理代表建议同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结合起来。其次,联动督办。省、市、县政府办公厅(室)加强上下联动,下沉一线办公,“与代表一道深入实际、深入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在现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定期跟踪过问项目进展情况,市政府办公室对各重要环节进行专业研究部署。最后,举一反三。结合实施“百千万工程”,同步推进建设港门中桥东、西衔接道路硬底化建设工程,不仅解决“出海难”,更谋划带动旅游发展。
从“地上”到“纸上”,再从“纸上”到“地上”,贯穿其中的是“人民满意”。代表建议的出发点,是“人民满意”。代表提交的建议,代表的不是个人意见,而是反映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始终站在选民这边,为他们而“呼”,为他们而“督”,让他们看到满意的结果,这样从“地上”到“纸上”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建议办理的落脚点,同样是“人民满意”。代表建议落实好了,群众向代表反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群众就会感到向代表反映的问题“管用”“没白提”,这样从“纸上”到“地上”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