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开始,湛江组织市、县、镇三级农技服务“轻骑兵”队伍深入生产一线,做好春耕备耕生产。(3月22日《湛江日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作为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新春伊始,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节,一幅幅“春耕图”在这片红土地上铺展。湛江一开年就以“坐不住”“慢不得”的奋斗姿态促生产、稳面积、抓耕种,既传递出“看准了就抓紧干”的鲜明导向,也彰显出全力以赴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的坚定决心。
从湛江日报连日报道来看,今年“春耕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中的“科技”元素。在湛江市春耕生产现场会上,“无人机作业演示”等细节虽描述不详,但从照片画面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机农技的革新已站上田间地头的“C位”,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大显身手,它们成为农业生产的新质生产力,让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绘好“科技春耕图”,要继续在藏粮于技上下功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现代农业而言,农技赋能、智慧农业可以为春耕备耕注入强大动能,更能增强农业实现丰产丰收的底气。对此,各地要牵住科技兴农的“牛鼻子”,从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高度去推动落实。尤其是在有着“广东第一田”美誉的雷州东西洋,更是要好好思考如何用好科技这把“金钥匙”,真正将这个“第一田”的名堂擦亮打响、名副其实。特别是要借助物联网、云计算、VR、5G等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在选种育苗、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打造智慧农业新模式,全力打造湛江乃至广东智慧农业的“新名片”。同时,要建立大农业数据库,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春耕备耕的全过程、全链条,打造践行“三化三大”发展思路的试验田、示范田、丰收田。
绘好“科技春耕图”,关键在“人”。再好的农机农技,也要靠“人”去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对此,湛江组织市、县、镇三级农技服务“轻骑兵”队伍深入生产一线,聚焦粮油等主要作物稳面积、提单产,开展全产业链、全方位的农技服务,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和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问题。作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股重要技术力量,农技“轻骑兵”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行业资源优势,摸索服务新模式,让更多先进农技“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更多“农把式”挑上“金扁担”。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春耕播种的不仅是农作物,更是一年的盼头和希望。因地制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让“科技春耕图”成为这片红土地上的动人风景。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