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当天我市举办“探秘气象万千,守护碧海蓝天”海洋大气科普活动,吸引了近100名小学生和家长参加。(3月24日《湛江日报》)
让天气“接地气”,是推动气象科普的秘诀所在。在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湛江举办海洋大气科普活动,为孩子们生动地讲解天空中的“棉花糖”、海底微生物、台风等科普知识,还通过气象涂鸦、气象问答、气象竞猜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找到了在小学生中推广气象科普的有效路径。
但面向全年龄段市民的气象科普,仍然需要多花心思。其实提起“天气预报”,相信不少人都会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比如,天气播报中会说“近日会受到副高的影响”。公众会产生疑惑,这“副高”到底是指啥?又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变化?某种意义上说,科普就如翻译,要把通俗易懂摆在第一位。一张图,在气象专业人士眼里清晰明了、信息充足,降雨量、降雪量、温度湿度等内容一目了然,但公众可能会“解读”出五花八门的意思。这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大家“看不懂”。因此,气象科普就是要把专业的气象学知识“翻译”成普通人能理解、能听懂的语言。为了让天气更“接地气”,适应全年龄段的科普需求,一些地方已经想出了拍摄气象科普短剧、制作气象IP等方法。为扭转“语言风格”,有的地方更是想出了“开门播天气”的办法。比如在制作为农服务材料的时候,吸引当地农民参与,与气象工作者一起完成。这就使得制作出来的内容更符合农民的需要,更贴近他们的理解和接受方式。
做好气象科普十分重要,因为这是遏制气象谣言的有效办法。
“明后天这场暴雨将大得‘要命’,建议在家办公”“‘渣南’又来啦,天气要大变”“2008年以来的最冷一年”近年来,气象谣言频现,一些自媒体以夸张的标题与措辞,裹挟着种种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大行其道“贩卖焦虑”。比如去年10月,一则天气消息“广东断崖式降温16℃”在网上流传,“广东天气”在官方微博上紧急辟谣,并强调“根据气象法规定,不是谁都可以报天气,请以当地气象部门官方权威预报为准”。而“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转发称,“去搜了一下,居然不止一个号在造谣!假的、别信、已举报”。由此可见,气象谣言问题必须重视起来。
气象谣言,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故意造谣,个别自媒体或微信公众号抓住公众关注天气气候、趋利避险的心理,披着“天气预报”的外衣,为了追求点击量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扩大”恶劣天气可能带来的影响,“点燃”公众焦虑情绪以换取“关注”“流量”;另一种是认识不到位造成的,即由于对气象科学认识不全面、理解不到位,使得一些人成为不实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有的还当起了家庭群、朋友圈里的“预报员”,最终“好心办坏事”。
遏制气象谣言,除了靠公安机关依法打击造谣传谣之外,更关键是要提升公众对气象信息的辨识能力,从根本上铲除气象谣言滋生的土壤。这就要求负责发布权威气象预报信息的部门和媒体,确保真实信息的公开透明,做到权威发声、及时辟谣,同时也要善用传播理论和技巧做好大众气象科普,让天气更“接地气”、让“真话”更吸引人。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