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区友谊街道龙画村保障电动自行车充电消防安全,村民主动为自建房配齐“消防五件套”。(4月26日《湛江日报》)
4月26日湛江日报刊发了一则题为《村民主动为自建房配齐“消防五件套”》的报道,简要地说了两件事:一是霞山区友谊街道龙画村不少村民为自建房配齐“消防五件套”;二是该村筹措资金在村内巷道安装了50多盏太阳能路灯。
这两件事,看起来平平无奇。但细看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字里行间藏着龙画村在推进乡村善治方面的探索与智慧。
长期以来,自建、自住、自管是广大农村地区建房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区域,自建房数量逐渐增多,潜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视。比如报道聚焦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消防安全问题,就很值得关注。据媒体报道,2022年2月11日凌晨,北京昌平一自建房发生火灾,导致5人死亡。事故原因疑为电动自行车起火导致。类似的事故不少,必须引起重视和警惕。而要从源头上治理,则是严禁电动自行车入楼入户,不在建筑内的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其充电。但难就难在,“不在这停,停哪”“不在这充电,去哪充电”等现实难题,让自建房业主和租户对隐患熟视无睹。
而在龙画村,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村民主动配齐应急灯、烟感器、防火门、喷淋消防系统、智能充电桩等“消防五件套”,有的还新建遮阳大棚,将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楼外。在点赞村民“觉悟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村干部和消防部门在背后的努力。挨家挨户“口头告知或手机播放视频,向广大村民和租户普及消防知识”,而对于新建民房,则“要求户主做好规划设计,车库和楼梯分开建设”……正是这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让大家参与到“共建共治共享”中来。
乡村善治更典型的例子,是该村安装太阳能路灯。“村内房屋间距小,安装立杆路灯难度大”,遇到这样的困难,有的村庄可能会“打退堂鼓”。但龙画村村干部想了一个办法,“把太阳能接收板安装在居民楼楼顶,灯具则架杠固定在居民楼楼体或屋檐下”。这需要村民“借出”自家房子楼顶、楼体外部、屋檐下等部分区域作为安装太阳能路灯的“载体”。而最终,靠着各个“小家”对自家空间的“舍”,换来了“大家”夜间光明出行的“得”,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
在这两件事中,为什么龙画村的村民都这么积极参与到“共建共治”,最终顺利收获“共享”?一个重要原因,是该村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突出“普惠性”,激发了村民心中的“共同体”意识。正是因为有了“村委会和街道干部多次到我家,指导电动自行车充电消防设施安装”这样的“安全送到家”,村民才被担当负责打动;正是因为有了“每装一盏灯都要征得户主同意”这样的沟通尊重、细致到位,村民才被以心换心打动。推动乡村善治,就应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如此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形成实现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