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市红十字会在赤坎区开展“红十字博爱周”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引导市民浏览展板、宣传册,向大家介绍红十字运动的历史、理念和主要工作。应急救护师资进行急救演示,为市民讲解示范常见应急救护知识。(据5月9日《湛江日报》)
于个体生命而言,遭遇疾病发作、意外伤害等,急救黄金时间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如果身边有人懂得一点应急救护知识,帮助其脱离危险并不难。遗憾的是,面对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除了大声喊人外,能做的只有打电话向120求救,或抬起病人往医院跑。而很多本来可以挽救的生命,就在这种无效的施救过程中逝去了。
在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人们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培训。比如英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关于灾害和救生方面的教育。孩子们不仅要学会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应急救护知识,还要学会识别自然灾害,并且要知道在火山爆发、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该如何自救和救人等,成绩要算在总成绩单中,和文化成绩并列。
事实上,近年来仅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的溺水、触电、异物卡喉、运动中昏倒之类意外事故就数不胜数。这其中,有很多意外事故就因为抢救不及时或处置措施不当,最终酿成了悲剧。其实,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早期应急救护知识并不复杂,特别是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们来说,稍加培训就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基本的急救方法。
去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急救观念和技能,增强各学校急救体系建设的压力和动力。无论是否入选试点学校名单,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学校都应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做好急救教育工作,给学生们认真上好这一成长必修课。也只有每一个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凝聚起推动急救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该项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