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起,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警察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女童活动。(5月22日《湛江日报》)
湛江开展“警察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女童活动,体现着一种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是一项良心工程、社会工程,为留守女童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2023年,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4177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37.9%。也就是说,每10名农村儿童中有近4名是留守儿童。而这一群体之中,留守女童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相较于男童,女童更容易被留守。而且,不少留守女童是由年迈的老人照顾,隔代教育所产生的代沟,往往使这部分女孩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的更会变得内心孤僻、抑郁,甚至产生“被遗弃”的感觉。特别是正值青春期生理变化的留守女孩,很多因不懂得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加上母亲不在身边而感到无助,因此留守带来的心灵创伤会被“放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没有父母庇护,留守女童在家独处和上学、放学路上容易遭到违法犯罪分子的诱骗、侵害。一些留守女童由于缺乏生理卫生知识和性知识,遭受性侵害甚至怀孕而不自知。加强守护关爱留守女童,迫在眉睫。
湛江开展“警察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女童活动,很有必要、正当其时。活动主打一个“全覆盖”——从地域上来看,这是“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女民警结对当好留守女童的“警察妈妈”;从个体上来看,活动要求做到“逐一结亲不留空缺、关心关爱不漏一人”,突出了“一个也不能少”。这不仅是湛江建立健全关爱保护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的创新亮点,还是通过“柔性力量”赋能基层治理更有“温度”的全新探索。
报道中提到,“警察妈妈”要做好“治”“防”“爱”三篇文章。实质上,就是要求“警察妈妈”在分别扮演好“警察”与“妈妈”角色的同时,又要以“警察妈妈+”串联起关爱留守女童的“守护全链条”。
做好“治”的文章,是要突出“警察妈妈”的“警察”职责。留守女童有了“警察妈妈”,将有效震慑那些意图不轨的人。对于社会高度关切的校园欺凌、性侵害、利用网络实施的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犯罪行为,“警察妈妈”要坚决依法严惩,做到零容忍。
做好“防”的文章,是要形成“警察妈妈”的“身边”守护。“警察妈妈”逐一结对,就是要建立起留守女童身边的救助体系。同时,以“警察妈妈”为一个“支点”,撬动村级组织、家庭、学校等力量,携手织密守护留守女童的安全网。
做好“爱”的文章,是要彰显“警察妈妈”的“妈妈”温情。对于留守女童而言,心理关爱和疏导非常重要。之所以是“警察妈妈”而非“警察姐姐”“警察阿姨”,就是为了满足留守女童对“妈妈”关爱的渴望,以“柔性力量”助其排解焦虑、孤僻、自卑等不良情绪。
诚然,“警察妈妈”所面临的挑战亦不少。比如,需要结对关爱的留守女童数量多,“警察妈妈”怎样调配才能做到“逐一结亲不留空缺、关心关爱不漏一人”?平时工作很忙,“警察妈妈”如何兼顾方能在结对中“有心有力”?一些留守女童需要心理疏导,“警察妈妈”又如何才能做得更“专业”?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警察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女童活动的开展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让我们持续关注、凝聚合力,共同守护好孩子们蓬勃的朝气、生动的稚气、饱满的元气,让留守女童“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路”。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