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6月4日,市第二中医医院走进湛江市第十小学,为该校学生带来一场近视防控专题讲座。(6月7日《湛江日报》)
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活动重点是聚焦近视等屈光不正、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等重点眼病,着重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重点人群,大力宣传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重要意义。
随着电子产品的丰富和发展,近视已呈现低龄化趋势。据报道,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其中小学生为36.7%,初中生为71.4%,高中生为81.2%。虽总体近视率较2021年(52.6%)下降0.7个百分点,与2018年全国近视摸底调查结果(53.6%)相比,下降1.7个百分点,但形势仍然严峻。
为什么防治近视要从小抓起呢?因为近视发病的年龄越小,未来患高度近视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高度近视更可能会引起视网膜病变,不仅危害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影响其未来发展,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为此,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并将关口前移,很有必要。首先,学校作为近视防控的前沿阵地,应当加强对学生用眼习惯的监督,合理安排课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课间休息时间。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度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注重在家庭中加强对孩子的视力保护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定时休息、远离电子产品等。
我们在关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的同时,也不是说其他年龄段人群就不需要在意用眼健康。实际上,人们对眼健康的关注应覆盖全生命周期,即从胎儿到终老。孕妇应重视对胎儿进行遗传眼病基因检查;对新生儿重视先天性眼病筛查;从幼儿期开始,及时建立屈光发育档案;青年人群要重视视疲劳,警惕高度近视的发生;中老年人群要重视干眼,警惕白内障、老花眼以及眼底病的发生。
很多生活中的坏习惯都会悄悄影响视力健康,比如常玩手机、紧盯屏幕等。正常情况下,人平均每4至6秒眨眼一次,即平均每分钟眨眼12.5次。除去8小时睡眠时间,一个人每天眨眼的次数大概能达到1.2万次。长时间面对电脑和手机等各类屏幕眨眼的频率也会自然下降,减少到每分钟4至6次。而且,由于人看屏幕时长时间保持一定焦距,会诱发视疲劳问题,常见症状为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头痛、恶心、眩晕等症状。还有人喜欢躺在床上玩手机,其实不管是侧着躺、仰着躺,都会对眼睛结膜造成损伤。“躺平”这个姿势久了,平视手机屏幕距离过近,会造成眼部血管充血,睑结膜病变,从而引发结膜炎。还有些人习惯关灯后使用电子产品,黑暗中瞳孔会放大,强光大量进入眼睛会导致眼压升高,可能引发闭角型青光眼。类似这些爱眼护眼常识,应常态化开展普及宣传。
“视”不宜迟,守护“睛”彩从今天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