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遂溪县聚焦破解缺人才、缺资金、缺项目等难题,大力实施“乡贤回归”行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贤助力”新模式,建立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一批批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实现回归一个乡贤,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据6月11日《湛江日报》)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遂溪县大力实施“乡贤回归”行动,回引各类乡贤人才返乡创新创业,他们用行动证明,让更多乡贤返乡,可以搞活一片经济、带动一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活力,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弥补人才短板,既要深挖当地“土专家”“田秀才”,也要在回引本土人才上下功夫。从多方面入手,改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发展、传承文化、政策激励以及加强城乡互动,通过打好“乡情牌”“政策牌”“服务牌”等方式,让更多的本土人才看到家乡对人才的渴求,感受到乡村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由此才能吸引更多“归雁”回家。
乡贤中人才济济,他们长期在外打拼,拥有丰富的阅历、雄厚的资金、广泛的人脉、非凡的胆识、超强的能力,按照选贤任能的鲜明导向,通过规定的组织程序,让更多乡贤通过换届进入村“两委”班子,使“归雁”并成为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头雁”,如此,激活的一定是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一池春水”,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智添力。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助力更多乡贤返乡创业兴业,系列激励措施必须同步跟进。为成为“头雁”的乡贤保障薪酬待遇、拓宽发展空间;对贡献大的优秀乡贤在评先评优、培养使用等方面优先考虑,比如在招录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时,向优秀乡贤倾斜;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作为的“头雁”乡贤撑腰……一切有利于乡贤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都可以大胆尝试。
栽好“梧桐树”,助力“归雁”真心“回巢”;厚植“栖息地”,助力“归雁”融入“群雁”;搭建“大舞台”,助力“归雁”变成“头雁”……沿着这条路坚定走下去,把“归雁效应”释放为“群雁效应”,何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能早点变成现实?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