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遂溪发生多起“假女婿”向丈母娘借钱诈骗。在银行工作人员及反诈中心民警的共同努力下,成功阻止老人转账,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
(6月26日《湛江日报》)
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的主要犯罪形态。不法分子或打着“兼职刷单”的幌子,或以“提供网贷”为诱饵,甚至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挖空心思诈骗钱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落入陷阱,不少人深受其害。6月26日湛江日报就刊发了两则报道,分别提醒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女婿”借钱诈骗、低利息“网贷”诈骗等。这提醒着我们,不断增强个人的防范意识和防骗能力,十分重要。
近段时间,高考填报志愿及招录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有鉴于近年来不断翻新的涉考涉招骗局,广大考生和家长必须时刻警惕“花式”骗局,提防招录“陷阱”。
陷阱一,是“加分改分”。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想顺利通过考试的心理,通过散布考试未过可“内部加分”“交钱包过”等诈骗信息,声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分,骗取事主的转账。
陷阱二,是“包准包录”。一些培训机构、咨询公司、个人等,冒用教育部门、招考机构或高校名义,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号称专家指导包准包录,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辅导费、大数据平台使用费等,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被误导,丧失正常录取机会。
陷阱三,是“内部关系”。近年较为常见的是,诈骗分子通过“伪基站”发送“低分也能提前录取”的诈骗短信,或者打着“某高校招生机构有内部关系”的幌子,以花钱录取为由实施诈骗。
针对这些陷阱,除了公安机关要加大专项打击力度之外,更关键的是要做好反诈宣传教育。要注重招录“陷阱”反诈宣传的针对性,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及湛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应加大对应届考生及家长相关反诈宣传力度。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谨记一切高考招录信息以官方渠道发布为准,或拨打官方电话进行咨询。大家也要对家有考生的亲人、朋友进行宣传和提醒,传递事事处处防范诈骗的观念和意识。对于出现在微信群、朋友圈的不速之客要保持防范、戒备之心;对于疑似诈骗分子,要及时揭发、举报。
另外,刚毕业的高中生面临最有空的暑假,不少人会想着去打暑期工,有的不法分子借此诱导其参与“兼职诈骗”。因此,毕业生们要警惕起来,绝对不能向他人提供诈骗电话转接服务以及出租、出借、出售手机卡、银行卡,帮他人搭建“手机口”、拨打诈骗电话等涉诈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