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2024年湛江市社区运动会武术比赛举行,来自全市各地的12支队伍100多名武术爱好者参加。(7月14日《湛江日报》)
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办起了社区运动会,各具特色、形式多样、便民亲民的比赛方式拉近了“邻距离”。
对于社区居民而言,运动会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打破邻里之间的隔阂。大家一起比赛、一起加油、一起欢笑,在互动中沟通情感、增进了解,邻里关系因此更加紧密,社区生活也因此更加和谐,对社区和城市有了更多的归属感。
而对于社区而言,运动会增添了社区的文化活力和多样性,丰富周边居民的业余生活,帮助更多人养成了健康生活习惯。更为重要的是,社区与居民之间也有了一个公共体育社交新平台,有的社区借此契机面向居民开展健身知识讲座、健身技能指导、健身器材配备、体质测试服务等,为构建运动友好社区、实现运动友好型城市的愿景作出积极探索。一场运动会,让社区住户找到了交往的乐趣,也让基层干部倾听到群众的心声。
要办好社区运动会,把人气“顶”起来,并不容易。首先,组织者需要了解居民的运动需求,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让更多人在赛场上找到存在感、在参与中增强获得感。一方面,这需要组织者在前期与各小区物业的对接沟通中充分了解居民需求,有的城市甚至会形成一个个“微社区”运动俱乐部,以此推动社区运动会的举办。另一方面,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也应面向全年龄段和不同运动能力的居民,更加多样化:比如儿童的趣味游戏、年轻人的竞技项目、中老年人的健身操或太极拳等,打造“小有所乐,青有所益,老有所趣”的生活场景。这样,居民才能一家老幼都参与进来、乐在其中。
其次,社区运动会要在宣传发动上下功夫。有的社区运动会,只求“办了”不求“办好”,比赛都结束了但周边小区居民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回事,更不用说去观赛、参赛了。社区运动会,主角是居民。不能当成完成某种任务,办了就算。而是要在举办之前,通过社区公告栏、社交媒体、居民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以此提高居民的知晓度和参与热情,把人气“顶”起来。另外,这种宣传发动也应面向志愿者,引导足够数量的志愿者参与进来,进行培训,让其能够有效地协助比赛进行,从而把社区运动会办成展示城市文明形象、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一项品牌活动。
最后,有条件的社区不妨多从日常工作中汲取灵感,在项目设置上充分发掘和融入城市文化、地域特色等元素,在活动安排上尽量搭配多样化形式,比如与“百千万工程”“鲜美湛江”“红树林之城”等结合起来,在增强社区运动会的趣味和功用的同时,也让居民收获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