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北解村是遂溪县第一批革命老区村庄。在我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在这里只停留了十三年,那是我经历的故事最多、最深刻、最难忘的十三年,也是我亲身体验农民生活的十三年。没想到那时作梦都想逃离出这片苦海而远走高飞的地方,却是现在最怀念的地方。
故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故乡的水、故乡的粮养育了我。虽已阔别四十多年,但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和人情世故都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每当想起那十三年的点点滴滴,虽然有点不堪回首的感觉,但心中总常常涌现出对那片故土难以言喻的眷恋之情。
忘不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村子的南边,全是一个个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山丘中一棵棵野生的樟树底下布满黑乎乎大小不一的石头,远远看去像一群群可爱的羊群。山丘和山丘之间分布着很多耕地和天然草坪,耕地一年四季春华秋实,草坪到处可见牛群低头享受着绿草的美餐。好一派青山滴翠、绿草茵茵、美丽如画的南国景象。
村子的西边,是当地闻名的文相(麻送)洋田,文相洋田最南端就是山丘,山丘与洋的交接处,有个自然生态形成的高低落差几米的名叫“打铁潭”的小瀑布,不论是从上往下或是从下往上看,都毫无逊色于著名景区的贵州黄果树瀑布。川流不息的山水形成的小溪,从南至北贯穿文相洋,小溪两岸原是一年二造的水稻种植良田,一年四季变换着人们可喜可悲的不同景象画面。喜的是从绿油油的长势旺盛的禾苗转变成金色稻穗翻着金浪,丰收在望。悲的是每当遇上几天大雨或台风的天气,整个文相洋随即变成了一片汪洋,数千百亩庄稼顷刻之间被淹没,最大水灾时竟然浸到村边。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委工作队进驻我家乡,规划和指导家乡人民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了关键问题的小溪和开设灌溉水沟,开通田间通车道,从此文相洋才免遭水浸之灾,后来一年四季可耕种多种农作物。家乡人民永远忘不了当年上级派来工作队的这一丰功伟绩。
故乡大部分耕地都是赤泥,土地辽阔肥沃,盛产水稻、甘蔗和薯类。产的甘蔗糖分特别高,口感特别甜。产的番薯和番贡薯特别粉糯香甜。在那集体化生产队年代,全村总人口不超一百,因而全村为一个生产队,人均拥有耕地四五亩,全队拥有耕牛十头八头,放养的母牛和仔牛还有十几二十头,牛车四五辆。在那个年代,家乡北解村就堪称人人有饭吃,家家有余粮的富裕之村。
忘不了,村民们面向水田背朝天插秧割禾的你追我赶场面;忘不了,年青人毫无介意地常常喊着每个人都有的绰号,随即引起大家发出那爽朗的笑声;忘不了,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朴实无华的慈祥面孔;更忘不了,在这片红土地为革命而奋斗和牺牲的老前辈,在这片红土地留下我父母革命生涯的足迹,在这片红土地有我永远怀念长眠在此的双亲……
故乡啊故乡,您承载着我太多太多的回忆和思念。
如今,在各级政府对革命老区的厚爱和关怀下,故乡的面貌焕然一新,所有路道都硬底化,村中条条路巷装路灯,家家户户住上钢筋水泥楼。很多外出打工年轻人还开上了小车。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徐徐展开,故乡的面貌更是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着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快速迈进。
我永远怀念和深深地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我的故乡北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