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被评“需更给力”
“关键是在取消或下放审批权限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9月24日,刘铁男在法庭上称,在纪委立案审查的时候,他写了如何反腐的建议,主要是结合其亲身体会,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批权应当大量下放到市场,从源头上解决政府不该管的一些事,防止以权谋私。
事实上,作为所有现存国家机构中权力最大的发改委,其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央也一直在对其进行改革。
截至今年9月,国务院已经分7批取消和下放了632项行政审批事项。但这在多大程度上能解决由于部委手握审批权而导致的腐败问题,仍不得而知。
“过去十多年,发改委一直在进行调整,但最终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过多干涉经济活动的局面。”对于改革,竹立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去年3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发改委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力度。
过于集中的行政审批权力,被认为是众多手握审批大权的司长们纷纷把持不住的重要原因。比如价格司,就负责对包括电价、水价、药价等在内的多种垄断商品的价格进行审核和监督,落马的5名正副司长多数就恰恰分管过医药价格管理。
就能源领域而言,国家能源局落马的6名官员中,多数曾长期分管煤炭、电力等工作。达到一定规模的能源项目要想顺利上马,没有他们的放行便无从谈起。刘铁男对没有任何“表示”的企业申报项目,经常一拖再拖,在被举报后,又在落马前夕密集放行了一大批项目。
去年6月17日,国家能源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改委进行管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的要求,重组以来,该局先后取消和下放23项审批权。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认为,将事前审批改为后续监管,有助于改善腐败集中的情况。“但是监管也是有成本的,不能完全排除官员以权谋私的可能。关键是在取消或下放审批权限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对于当前发改委现状,竹立家表示,改革仍需时日。
他认为,针对目前发改委系统内的腐败问题,应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比如涉及民生等大的投资项目要亲自由人大进行讨论决定,“发改委也应加大部门公开透明度,将审批环节、资金花费等公之于众,便于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