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黄泥岭村兴建的骨灰楼内,过半空间被用于建造骨灰安置格位。记者 吴智恒 摄
占地约90平方米的公益性骨灰楼,去年动工建设,今年3月完成了内部装修。骨灰楼内,过半空间用于建造骨灰安置格位。横纵相交的84个格位,对仅有百余名常住村民的黄泥岭村而言,可基本解决该村近二十年的先人骨灰安置需求。
用地矛盾日益突显,是促使黄泥岭村村民下定决心作出新改变的重要原因。郑伟清坦言,用地紧张近年已成该村发展的掣肘,若不想办法解决,未来村里不仅没有发展的预留用地,就连今后有新增的死亡人口,也将面临无地安葬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