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有市民反映湛江经开区梧阔村个别楼顶、天台环境脏乱,容易孳生蚊虫,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整治行动,重点清理楼顶及“四台”(天台、阳台、飘台、平台)区域。(8月14日《湛江日报》)
楼顶天台的积水池里,金鱼在墨绿色的水里游动,水面下却藏着密密麻麻的蚊幼虫;阳台角落的旧花盆托盘,一汪雨水积了半月,成了伊蚊的“育儿房”;飘台缝隙里的落叶腐烂成泥,悄悄酝酿着蚊虫孳生的温床——这些悬在城市半空的“易遗忘的角落”,看似不起眼,却是蚊媒防控最容易失守的防线。从经开区梧阔村楼顶的脏乱,到恒逸公寓天台三年未清的积水,再到“网红街”门店“四台”的杂物堆积,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防蚊灭蚊的短板,往往就藏在那些“易遗忘的角落”里。
“空中角落”有隐蔽性,恰恰成了蚊虫的“安乐窝”。与街道、市场等公共区域相比,楼顶、阳台、天台兼具“私人领地”与“公共空间”的双重属性:有的属于业主共有却无人牵头维护,有的是商户私域却疏于打理,有的是老旧小区陈年堆积见惯不怪。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日常巡查的“盲区”——有人觉得“自家阳台别人管不着”,有人认为“楼顶天台不关我事”,检查时也容易因“入户难”“登顶难”而一带而过。久而久之,一盆积水从“偶然形成”到“常年存在”,一堆杂物从“临时堆放”到“积年累月”,最终演变成蚊虫孳生的“安乐窝”。
如何管好这些“空中角落”?“网红街”的整治案例提供了有益借鉴:工作人员不仅清理阳台杂物,还入户提醒“翻盘倒罐”,将治理从“公共区域”延伸到“个体空间”,关键就在明确了“责任”二字。这提醒我们,针对“空中角落”的特性,既要引导居民做“第一责任人”,比如养花时清空托盘积水,楼顶种菜时别留死水,又要明确物业、社区的“巡查责任”,将阳台、天台纳入日常保洁清单,对高层楼宇定期登顶检查。唯有把“谁的区域谁负责”的规则落到实处,才能将这些角落从“遗忘清单”转到“管理台账”。
守住“空中角落”,本质上是筑牢防蚊灭蚊的“立体防线”——防蚊灭蚊,既要看地面的整洁,也要看空中的清爽;既要在主干道清积水,也要到阳台楼顶除死角。关键是要打破“平面思维”的治理惯性——知道蚊子不会只在地面活动,防控自然也不能困在地面。当每个楼层、每个“四台”都有对应的责任人和管护机制,这张防线才能真正密不透风,让蚊虫无论藏在地下还是空中,都无处遁形。
“空中角落”的治理,是防蚊灭蚊的一道“必答题”。当居民主动清空阳台积水成为习惯,当物业定期登顶检查形成制度,当“立体防蚊网”覆盖每一层楼宇,这些曾经被遗忘的空间,就会从蚊虫的“安乐窝”变成健康的“防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