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坡头区南三镇霞瑶村,硬底化道路干净开阔,整齐划一的路灯沿道而立,村口田野铺展着绿意,家家户户的小院整洁雅致,错落的小洋房与清新景致相映成趣,一派宜居宜业的乡村新貌跃然眼前。
尊师重教育人才 乡贤反哺强根基
颜值与内涵双提升的背后,是霞瑶村坚持多年的文脉传承。多年来,该村坚持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条约有2000人的乡村,先后走出4名清华大学学生,5名博士生,成为远近闻名的 “博士村”。优秀的乡贤人才,又倾情助力反哺乡村建设,凝聚起全村人共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在助力湛江市“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过去村里是泥泞土路,没路灯,下雨天出门能溅一身泥。”村干部陈辉的话语里,藏着霞瑶村曾经的模样。如今,这样的记忆已被崭新的景象取代。随着一代代霞瑶人走出去,又返乡助力家乡建设,在一代代乡贤的捐资助力下,村中道路实现硬底化,路灯照亮夜行的路,基础设施的升级让村民出行不再犯难,也为村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乡贤们不仅带头捐资,更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规划,从公共空间改造到民生设施完善,用桑梓情怀为家乡“添砖加瓦”。
村民在庭院内浇花。
清洁整治优环境 庭院焕彩展新颜
“庭院是小家,村里的公共环境是大家,搞好乡村环境,先从自家做起。”村民陈叔一边打理着院里的花草,一边笑着说。他家的庭院里,花草错落有致,鹦鹉在笼中鸣唱,与融入南三岛海岛元素的布置相映成趣,这正是霞瑶村“美丽庭院”建设的生动样本。
自我市“万村清洁”行动开展以来,霞瑶村坚持“防疫”与“清洁”两手抓。村广播循环播报、微信群及时推送,多样化的宣传让环境整治的意义深入人心,全村村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参与到这场“颜值提升战”中。“刚开始还有人不习惯,现在大家看到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村民李阿姨边清洁,边感叹道。
村里推行门前三包制度,干部、群众、志愿者齐上阵,清理公共区域、道路沿线、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聘请专人保洁,确保垃圾及时转运,用长效机制守护清洁成果。曾经的泥泞土路变成平坦大道,杂乱角落蜕变为整洁空间,环境的改善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生活更舒心了”。
霞瑶村。
红色精神聚合力 干群联手促振兴
在该村的陈竹轩故居前,村干部陈辉正给孩子们讲述这位抗法民族英雄的故事。英雄的事迹,如同一股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霞瑶人。
陈竹轩不仅是抗法志士,还是文秀才。他一心从教,先后在吴川大院、南三及本村教私塾,教学中专心致志,严肃认真,数十年如一日,培养出不少学子,深得学子的赞誉和爱戴,其精神与霞瑶村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
“陈竹轩先生教我们要爱国、要奋进,现在我们发展乡村振兴,靠的就是这股劲。”村干部陈辉道出了红色精神与乡村发展的深刻联结。乡贤捐资时的“回报桑梓”,村民参与建设时的 “共建共享”,都源于这份深植于心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的霞瑶村,在红色精神引领下,乡贤助力、环境改善,正以崭新的姿态,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