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调顺“活字典”黄车炳:忙着,并且开心着

2015-02-15 16:55 来源:开云官方网页版 作者:刘金凤

草龙“非遗”传承人

炳叔是位大忙人,在调顺岛,但凡与文化历史有关的,大家都会想到他,“有事情,找炳叔”,“调顺岛岛主”黄荣坤直接把炳叔说成是调顺的“活字典”。

这并非言过其实。调顺岛是一村一岛, “莆田世泽长,江夏源流远”这副黄氏宗祠的对联纪载着这条村与莆田的历史渊源,岛上多古木,至今还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居民约五千人,均为黄姓,多以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为生。

对于调顺的人文和历史,炳叔心里像一本书,他花了许多的时间查阅和收集资料,整理出了属于调顺顺村的“村志”。 2005年,湛江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很多地方都在自办农民文化节,调顺群众也不甘寂寞,村里要办文化节,编制草龙的重任落到了炳叔的身上。

根据纪载,调顺草龙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这种老祖宗从福建一直舞到湛江的民俗文化艺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弃龙息舞”了几十年。让草龙重见天日,重新舞起来,这个重任自然落到了炳叔身上。

炳叔对草龙有着稀疏的印象,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见过村里最后一次舞草龙,那是用稻草、鱼网、竹篾等材料制作而成的舞具,通过扭、转、穿、腾,展现岛上渔民与大海搏斗的精神面貌。

凭着儿时记忆,他召集村中几位老伙计一起动手,编织出4条草龙,在2005年春节期间的调顺首届农民文化草上舞了起来,全岛沸腾!

炳叔和网龙,从此联系在一起。为了让网龙这种老祖宗传下的东西一代代传承下去,炳叔自编了一套教材——《调顺网龙的培训》,教岛上的孩子们学习,现在,网龙课程已正式在岛上的中学开起了培训班,学校经常在课余开展“调顺网龙”特长训练,并成立了学生网龙队。这种“引龙入校”的做法,拉近了学生与民俗文化的距离,让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

为了让网龙技艺得以普及,炳叔还史无前例地允许岛上的女孩子也参与进来,组成了一支女子舞龙队,现在越来越多女孩加入到舞龙的队伍。现在,只要一有空,炳叔都会给舞龙表演队一些指导,不断完善套路、技法,把杂技、武术、舞蹈、音乐、美术等新元素揉进舞龙中。

“农家书屋”管理员

退休后的二十多年,炳叔为村里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比如设计新村场,建设新家园,在村中德高望重。孩子是村中的未来,守望孩子成长成材,自然是炳叔的一大愿望。

早在十年前,炳叔就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去处:农家书屋。农家书屋位于村中最老的一幢明清建筑中,这里古树环绕,华盖如伞,散发着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走进农家书屋,有网龙道具,都教孩子们舞龙,有锣鼓乐器,可以组织乐队,有电脑室,供孩子们学习上网,有图书室,供孩子们借阅书籍。

一年365天,炳叔几乎天天来农家书屋,给孩子们借部书,掸掸书架上的灰尘。“这里的书多是单位或者学校捐的,目前有4000多本图书,每天来看书的人不少,大人小孩都有,尤其放假了,孩子喜欢来这里。”炳叔说。

“虽然有些孩子不是来看书而是来调皮捣乱的,我还是希望他们来这里,在这里捣乱总比在外面惹祸好,最起码这里还有点书香的氛围。”炳叔说这话的时候,眼里都带着笑意,像一位家中慈爱的长辈在说自家调皮的孩子。

听着孩子们一句一句亲切地叫他 “爷爷”,他心满意足。

12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霞山观海长廊将添赏美景吹海风好去处
  • 湛江2个集体、3名个人入选第十一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 赤坎区“三八”妇女维权周暨学雷锋巾帼志愿普法活动举办
  • 市博物馆送展进校园
  • 湛江经开区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花漫港城  满目芳菲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