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电影《人鬼情未了》时,这样的一个场景便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在主题曲《Unchained Melody》的旋律和拉坯的柔软和缠绵悱恻中,阴相相隔的情侣终于天人合一……有种爱意,带着点神秘,随着拉坯机的转动,陶泥在手中变幻出各种形状,每每再听《Unchained Melody》,都让人忍不住思绪就随转动多变的陶泥而飞散,聚拢……
自从认识了陶婧,便很容易找到这样一个近距离接触陶艺的机会,这个年轻、秀丽的姑娘,一双巧手中陶泥变化万千……于是,某个周末,记者来到了湛江特殊教育学校,在那间简陋而安静的陶艺坊里,与陶婧一同体验了一程制陶拉坯的浪漫,见证一场泥与火交融后的“凤凰涅槃”。
安静细致——陶泥的幻化过程
周末的湛江特殊教育学校陶艺坊,很安静,竹子墙、石绵瓦、木桌、木架子……“斯是陋室”,陶艺坊看似简陋,却是陶婧喜欢的风格:简单,拙朴,有山野闲居的味道。
陶婧是湛江特殊教育学校的陶艺老师,长发,瓜子脸,长得娇巧秀丽。2012年,陶婧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便进入了湛江特殊教育学校,给聋哑儿上陶瓷课。这位仍待字闺中的东北姑娘,周末的许多时间都在陶艺坊里呆着。她说,平时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是教他们怎么掌握制陶技艺,而一个人单独安静的时候,她就会想做一些自己的创意作品。
“制陶过程是一个安静细致的过程,要精力集中,每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否则可能前功尽弃。比如揉泥,看似简单,但手法有讲究,主要用羊角揉或者菊花揉,揉泥的主要目的把泥中的气泡揉出去,以免烧制的时候裂掉或炸窑。”
陶婧边说,边拿起一块陶泥在案板上揉起来,边揉边介绍制陶的过程:揉泥后成型,可分为拉坯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注浆成型、印模成型、手捏成型等,然后晾坯,晾至半干时修坏和进行装饰,完全干后施釉,再装窑烧制,有些陶瓷工艺需要二次烧成,例如釉上彩。“一件陶瓷作品从制作到完成,一般需要两、三天时间,所以,今天我们只能先做成型,后面的工序等过两天才有继续。”
成型,当然首选拉坯——这是一个新鲜浪漫的过程,除了中了电影的余毒,还因为看着拉坯机在转啊转,泥巴在掌心里变软、拉长,感觉变不自觉地跟随拉坯旋转,幻化,成型……仿佛所有专注都被附着在了拉坯上!
做什么呢?做个茶杯吧。陶婧把揉好的泥团置于拉坏机,坐正,双肘支在膝上,双掌置在泥上,脚踩开关,拉坯机带着泥巴旋转。泥巴在一双玉手的抚摸中,如山凸起,渐渐显出形来,随后,拇指找到居中位置,一个凹点开始扩大、加深。一个器皿的造型越来越清晰。眼见已经可以了,陶婧迅速关掉拉坯机开关,双手一掐,一个泥杯已端在手指上。
这是泥土幻化的过程,让人联想到地质运动的造山、造海,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仿佛全都已经凝缩在拉坯从无到有的只需短短几分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