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吴川河边,总能听到阵阵本地民歌对唱,我常常一听就是大半天。可惜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流行音乐的‘侵入’,唱吴川民歌的人越来越少。”记忆中的歌声逐渐远去,吴川民歌发展大不如前,昨天年近八旬的欧景钦对记者说起时心痛不已。为抢救吴川“民间好声音”,他29年来深入各乡镇,访问200多名民歌歌手,将民歌分类整理成册,不断创新吴川民歌形式拓展内容,创作出《吴川八景》、《八荣八耻》等脍炙人口的新时代民歌。
他说本报此前有关“手绘吴川”的报道引起很多人对吴川变化发展的关注,希望记者能报道“越来越弱”的吴川民歌,让当地更多年轻人关注这一传统文化,盼能将吴川的“民间好声音”传承下去。
欧景钦展示记录歌曲的本子。
展示:撰写300多页民歌册 收集了多箱民歌资料
“吴川民歌包括水歌、山歌、木鱼歌、木偶腔、哭嫁歌、侬儿歌等。其中各个乡镇因方言不同,唱法也各有不同,可谓千变万化。”欧景钦拿出一本300多页的吴川民歌记录册给记者解释。这本民歌册是老人所撰写,里面不仅有对吴川民歌的系统分类,还有民歌的词曲和歌手资料等。
优美的水上对唱民歌是欧景钦童年的天籁之音。“很久以前,在船上及岸边,我总能听到年轻小伙及姑娘的调侃唱腔或深情对唱。”欧景钦说,小时候只要一听到他们对唱就忍不住咧开嘴笑,跟着哼上几句。
记者翻看一下,本子里字迹密密麻麻,可见记录者的用心。在他的卧室里,整齐地堆放着很多纸箱。欧景钦告诉记者,这些纸箱里面都放满了各种民歌磁带、光盘,老人走访乡镇多年记录的文字、照片等材料。
“只要拿着我的民歌册,稍通音律的人都能哼出吴川民歌!”欧景钦拿着收藏册自豪地说。他翻到其中一页。“人人歌唱大山江,减洪工程几辉煌,调节江水保庄稼,水力发电电灯光……”他熟练地唱着。悠扬的歌声让记者仿佛回到那个时代,又感受到独特的民歌亲切感。灿烂的阳光照在老人的脸上,他脸上投入的神情让人尊敬。
18岁师范毕业后,欧景钦当了10年的教师;1965年他调入吴川文艺轻骑队,负责编导,肩挑戏担下乡送戏上门,“那时候演出没有固定的剧本,每到一条村子都要先听群众讲村里故事,听当地方言和民歌,再用当地方言及民歌唱法编剧演出”。因工作之故,欧景钦对吴川民歌有了一定了解。
遗憾:流行曲冲击生活改变 吴川民歌逐渐失传
“以前没有手机电话,通讯基本靠扯嗓子‘吼’,农民劳作时相互对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民歌。这些歌曲没有固定歌词,都是即兴演唱。”欧景钦说,以前农民长时间劳作,难免孤独枯燥,唱民歌是农民们相互娱乐的方式。上世纪50、60年代期间群众的劳动生活中处处有民歌声。而民歌由于产生的环境不一样,风格也不一样,内陆的山歌比较抒情,沿海的水歌则情感奔放,群众们时不时吼上两句,干起活来更有劲了。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视录音机的广泛使用,粤剧流行音乐的流行,唱吴川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
部分民歌的消失还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欧景钦说:“一些传统民歌需要在一定的场合才能演唱,例如过去结婚是在家摆酒席,女儿还要表达对家的依依不舍,所以有‘哭嫁歌’,现在年轻人结婚多选择旅游结婚或是到酒店摆宴,‘哭嫁歌’便变得无处可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