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风雨同路逾八旬 相濡以沫描钩沉

2015-09-07 10:42 来源:开云官方网页版 作者:文/图 许中儒 杨迅

曾广源、许维夏结婚60周年照。

     开云官方网页版讯:在湛江的报刊和网站,广大读者发现,一幅幅印证历史的老照片很引人入胜,令人无限追忆、万般暇想。这一张张老照片的摄影者,正是当年被称为“粤西名记”的曾广源。从湛江二中到广东海洋大学,还有一名执教外语多年、培育英才无数的传奇女教师她就是曾广源作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夫人许维夏。

    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笔者一行采访了令人敬慕的曾广源和许维夏伉俪;聆听他们“相濡以沫描钩沉”的动人故事……

2000年,曾广源摄于人民大会堂《鲜红的党旗》发行仪式。

   “历尽波劫雄心在,敢遣真情上笔端 ”

    许维夏对曾广源一言以概:“历尽波劫雄心在,敢遣真情上笔端 。”

    1950年,湛江迎来了一批有志建设祖国南疆的热血青年,曾广源就在当时浩浩荡荡的湛江农村土地改革工作队中,他就读于南方大学、时年十八,是一名欲在火红的革命大熔炉中舒展自己满腔才志的年轻人。 

1963年,曾广源拍摄的黄秀妮、郑观志从第一届世界新兴力量运动会凯旋照片。

    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就如滔滔浪潮击拍着他那嫉恶如仇的滚烫心胸。他在参加完东海岛什足村的一次斗争会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一位南路妇女的控诉》一稿寄投广东《华南新农村》。不久,稿件刊出了,曾广源心下的兴奋自不待言。正是这一发轫,开启了曾广源今后波澜壮阔的新闻工作生涯,也为广大读者留下了无数激愤人心的报道。

    很快地,他成了湛江市土改工作队尽人皆知的“笔杆子”,并在他20岁那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79岁的许维夏老师谈笑风生。

  正当夫妻俩沉浸在一片激奋和甜蜜之中,一个逆运在向他们袭来——席卷全国的“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使他和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被莫须有地打成了“小胡风”,接着,就是撤职、降职、开除党藉(后改为留党察看)。深受打击的他并没有因此放下自己手中的那杆笔;更没有削减自己对党和国家的半分热爱。他先是主编《湛江工人》。不久,又被下放到市郊麻章乡工作。在人民公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深入实际,写出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湛江报刊占有重要份量的一大批农村新闻稿件,连当时的湛江报社都想把他调过来当记者。四年的摸爬滚打,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曾广源任劳任怨、宽心以对,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撰写新闻报道生活基础和深深体会了广大老百姓的生活真情;他更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和赞扬。1961年,他被调回湛江市委宣传部工作并兼任湛江市委的新闻秘书。这样,写作可以说就成了曾广源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

  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1966年颠倒乾坤的“文化大革命”,又把他打成了“三家村反党集团”的湛江“小邓拓”。“证据”和“嘴形”当然就是他积极写下的那一批大大小小的文章。

  通过“文革”期间的这种种“批斗”,曾广源才欣慰地得知,自己以湛江至大西南铁路开通为内容撰写的《南海明珠说湛江》的通讯报道,通过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向3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的宣传广播。可这一显赫的成绩,也成了他“污蔑大西南人民在新社会仍然过着斗米斤盐艰难生活”的“反动罪行”。为此,十余载连续遭受两次政治运动残酷迫害的曾广源,曾发誓“今后再也不写文章了!”

曾广源和中国跳水世界冠军许艳梅、高敏合照与湛江。

    但后来他还是将这一念头搁下,他经常在家中暗暗为自己鼓劲:“打我成小邓拓真的打对了。‘文章满纸书生累’,对党赤胆忠心、对革命工作任劳任怨、在文化事业上造诣高深的邓拓,一直就是我心中景仰德才兼备的我国知识分子典范。”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1980年,曾广源的冤案得以彻底平反。他被任命为湛江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1983年兼任湛江市外宣办主任,主管对外宣传工作。他那支饱含人间真情的生花妙笔,真正得予尽抒胸怀、浓墨重彩地描写南海滨城湛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人物、风情…

    许维夏给笔者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参加工作至1993年退休,曾广源发表于国内外各种报刊的文章不下4000篇。

12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霞山观海长廊将添赏美景吹海风好去处
  • 湛江2个集体、3名个人入选第十一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 赤坎区“三八”妇女维权周暨学雷锋巾帼志愿普法活动举办
  • 市博物馆送展进校园
  • 湛江经开区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花漫港城  满目芳菲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