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源和许维夏1955年摄于湛江。
“风吹浪打等闲视,一片冰心在玉壶”
“风吹浪打等闲视,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曾广源对一直在自己的身边深情理解并默默地支持自己的夫人许维夏的评价。
“我和许老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相识与广西北海的。”曾广源回忆道。“许(维夏)老师出生在上海,小学和中学受教育先后在广州、香港。但她的祖籍却是在廉江长山镇而不是网络上所载的合浦南康镇。她的父亲就是在1933年参加过由蔡廷楷、蒋光鼐、李济深发动“福建事变”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亲自与红军代表潘汉年会谈的代表之一许锡清。”
当年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许维夏。
曾广源从许维夏口中得知,解放前不管戎马倥偬抑或兵荒战乱,许锡清都坚持要自己的子女勤修学业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许维夏的哥哥姐姐在南康因为没有中学,许锡清就把他们搬到北海上中学并在当地置家。许维夏在广州上的真光小学是陈香梅的母校,上的培道中学是蝴蝶的母校,都是当时有名的教会学校。后来随父亲到香港上的也是教会学校,所以打下了深厚的英语基础。许维夏的兄弟姐妹正是在父亲严持的家庭学风之下,先后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的优才生。而执着于外语的许维夏,1950年成为大连大学新中国第一批俄语专业的学生。
许维夏老师在阅读湛江二中校友刊物。
具有外语天赋的许维夏毕业后,马上被苏联教授指定留校当研究生,培养她日后担任学校的俄语助教。但此时新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从国防战备军工战略高度出发,更需要优秀的俄语教员任课和进行翻译。就这样。一纸调令,许维夏成立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航空学院的俄语教员。
正因为这一特殊的身份,当1955年组织照顾她与我的婚姻同意她调回广东时,考虑到湛江当时还没有大学,是准备把她安排到广州的大学任教的。但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她执意选择落户湛江。湛江市教育局任她选一中还是二中,她说一中要爬山、又是在赤坎离我较远而选择了二中。就这样,她到湛江二中出任俄语教师并担任俄语教研组组长。
64届校友许中伟专程从香港回湛江探望许维夏老师,他们在用俄语交谈。
62届湛江二中高考考上了15名俄语尖子,但后来却被批判为“走修正主义道路”。中—苏关系恶化后,很多人更不敢说俄语了。“文革”前,二中的外语教学增加了英语,俄语和英语在每个年级都是对半开课,即一半为俄语班、一半为英语班。再后来,俄语就被“扫地出门”了,全市的面上中学全部清一色的只教英语。许老师也从俄语教师变成了英语教师,包括她后来从湛江二中调到湛江水产专科学院(今广东海洋大学)奇迹般被评为英语副教授。但在课堂上,她都没有机会再教自己专深的俄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