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雷剧发展史上,有过三进京的佳话,每一次进京,都是雷剧发展的一座高峰——
1992年,现代雷剧《抓阄村长》首次进京表演,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02年,雷剧第二次进京表演,《梁红玉挂帅》主演林奋获第十九界戏剧梅花奖。
2015年10月,雷剧第三次进京表演,《岭南圣母》获优秀剧目奖。
让我们沿着“三进京”的足迹,史海钩沉,了解雷剧以及雷剧人的故事。

雷剧《珍珠塔》。
革新出成果
雷州歌剧变雷剧
雷剧由雷州歌发展而来,经历了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等几个阶段,在雷州半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1962年,著名戏剧家田汉来到雷州,看了雷州歌剧《崔子弑乔王》,见几千观众冒雨看戏的场景很壮观,由衷地说:“雷州歌剧很有生命力,群众基础很好,但必须革新。”
为了对雷州歌剧进行革新,经上级研究决定,1962年底在湛江专区艺术学校开设“雷州歌剧实验班”,作为改革的试验单位,并成立改革小组,对雷州歌剧开始了以音乐唱腔为重点,包括舞美、表演、程式、舞蹈在内的全面改革。陈湘扛起雷州歌剧音乐唱腔改革的大旗,锐意创新。1964年,湛江专区艺术学校“雷州歌剧实验班”师生运用新腔编排了《别洞》、《刘三姐》等雷州歌剧,下乡演出时产生轰动效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经过2年全面的改革,雷州歌剧已经“新桃换旧符”,新唱腔、新程序、新剧目均让人耳目一新,已经具备戏剧的特点,1964年,雷州歌剧改为雷剧。
新生的雷剧像个蹒跚学步的婴孩,不断吸收粤剧和其他剧种的养份,虽然在发展中受到争议,但一天一天成熟起来。
文革期间,雷剧改革一度中断,1976年恢复办学的湛江地区戏剧学校(原湛江专区艺术学校)迎来了又一届雷剧班的学生,担负着雷剧改革的重任。1978年,湛江地区雷剧团成立,雷剧班的师生编排了新编历史剧《红灯照》作为雷剧团成立的献礼,随后又排演了《春草闯堂》、《齐王求将》、《徐九经升官记》、《珍珠塔》等一批受欢迎的剧目,演出范围从雷州半岛扩大到海南、阳江、电白等周边地区。
之前一直演小生的曾成,在排《选女婿》把县官演绝了,从此改演丑角,被称为“雷剧丑角第一人”。他演《春草闯堂》在廉江安铺连演7场,“唱得嗓子都哑了,只好和蔡葵演起了双簧,我在台上演,他在后台演唱。”